阿育王时期的俯角雕塑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6-5-13 10:56:30
为了弘扬佛法,也是为了政治宣传,阿育王在其帝国境内很多地方或开凿崖壁、或树立石柱,用以刊刻诏令制教谕,宣称征服不应假手战伐,而应当依靠佛法,借以麻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小编了解到,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遗留下来的约有十多处.柱身一般用整块石料刻戚,有的高达15米以上,重达50吨。柱头往往雕有狮子、大象、公牛、奔马、宝轮等形象,庄严华丽。其中以鹿野苑的狮子柱头最为精美,是为纪念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说法〈转法轮〉而立,后来柱身折断,但柱头保存完好,现藏于萨拉那特博物馆。柱头顶端蹲踞着四只圆雕的雄狮,背部相倚,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一块鼓状圆盘顶板之上(原先四只雄狮上承托一个直径83厘米的金属法轮,早已残缺λ顶板围以一圈高浮雕饰带,分别~J有狮子、大象、瘤牛、奔马四只动物,每两只动物之间用一个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顶极下方刻有钟形倒垂莲花柱饰。在造型手法上,柱顶的雄狮轮廓分明,均衡对称,头颈租胸部的霞毛雕成一束束密集排列的火焰状,上唇髦须刻成三道弧线,这些程式化的因素和装饰意味,可能由于当时与西北的交通日渐频繁,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屡次进攻,以及商业的不断交毡,而受到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的影响,而雄狮那威猛沉雄的面容、遭劲刚健的前肢和足掌,都充溢着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活力。饰带上浮雕的瘤牛和大象,自然、率真而生动,与印度河文明时代艺术的写实传统~脉相承。柱头系用整块巨大的浅褐色砂石雕成,表面经过高度磨光,圆润莹洁,增强了作品既雄浑又柔和、既粗矿又细腻的总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