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奥里萨邦库塔克的佛教雕塑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5-10-7 20:09:23
近年在奥里萨邦库塔克附近的拉特纳吉里寺院,发现了一尊砂石雕刻《拉特纳吉里佛陀坐像》约作于六世纪初叶,是复多时代晚期的杰作。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小编看到,佛陀的架装为袒露右肩式.衣纹全透明。背后圆光变成了椭圆形,顶端缀有两片纷披的图案化菩提树叶。两角的飞天捧着花环向佛陀敬献。佛陀身旁还有左右对称的衔着珠串的尾羽奇丽的珍禽,骑着怪兽挥舞宝剑的药叉女。佛陀坐在莲花宝座上,座下刻有狮子、壁柱和盘涡花纹。《鹿野苑说法的佛陀》那种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在这尊佛像上尚未消失,但已减弱,开始出现了造型标新立异、装饰繁缚奢华的趋势。
印度重多样式的佛像,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东南亚、中亚、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地的佛教造型艺术,甚至比键陀罗佛像的影响更为深远。
复多时代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逐渐被印度教同化,衍变为密宗。在南印度,由于印度教(恃别是湿婆崇拜)非常得势,佛教艺术被排除于这些地区之外.在古印度另一端的孟加拉地区(今孟加拉国),在波罗王朝(750-1150年〉统治下,佛教艺术又保全一较长时期,成为印度次 大陆行将消失的佛教的最后堡垒。但佛教雕塑艺术已掺入了大量印度教的因素,这种佛教密宗的雕刻,打破了复多时期的古典艺术准则,佛像造型高程式化,动作姿势夸张,身躯追求纤丽柔润.讲究更扭突斜耸的臀部,更懒散幡倦的神情,更繁琐迷惑的"手印",装饰崇尚纤丽繁窍,大量采用尖拱、火焰等纹样。孟加拉所有这种风格的十至十二世纪的菩萨造像,正形成了复多样式的艺术和厄泊尔及中国西藏艺术间的过渡阶段。尤其西藏地区的佛教艺术,所受影响最深,成为佛教艺术中一种晚出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