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印度贵霜时代的佛教雕塑作品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5-9-21 8:29:00
贵霜时代正值早期佛教(小乘)向中期佛教(大乘)转变时期。早期佛教着重理论教海和修持实践,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修行能入涅集,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许多化身,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宣扬神异,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则众生皆能成佛。这种新兴教派自称大乘(摩词衍那, Mahdyor),"乘"是"舟车"、"乘载"和"道路"的意思,大乘即"大道"、"大业",此喻普撞众生从现实世界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悟界之彼岸,成就佛果,而把原有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希那衍那,Hinayana),谓之"小道"、"小业",是佛陀为小根器的人所 说之法。贵霜统治者对广大统治地区的各种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采取了兼容并存、保护鼓励的政策。据传约在公元一世记末二世纪初,迦腻色迦王曾组织召开了佛教第四次结集,成为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迦腻色迦王信奉大乘佛教,第四次结集之后,印度佛教遂以大乘为主,小乘主要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小编认为,贵霜时代键陀罗雕塑的主要变革在于佛像的创造,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只能以法轮、足迹、菩提树、宝座等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成规。一世纪后期,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和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加之印度本土传统与希腊、罗马等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融合,遂有佛像雕刻的创作。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从佛传故事浮雕开始,逐渐向单础设鑫供奉礼拜的佛像发展。键陀罗的佛传故事浮雕发展到多达100余幅内容的场景,从悉达多太子诞生到释迦牟尼悟道、说法、涅集、全部佛传故事的主人公佛陀不再以象征符号代替,而直接以写实的人形刻划,造型类似太阳神阿披罗或希腊罗马哲学家。键陀罗最初的希腊式浮雕作风朴质,人物造型粗拙,头部与全身比例过大,构图简单,树木的处理拘泥形式.代表作如白沙瓦博物馆藏的片岩浮雕《释迦牟尼初访婆罗门》、《奉献柬草》等,约作于一世纪后期。稍晚的浮雕较多地吸收了希腊罗马雕刻的风格,人物造型精细、比例协调、姿态高雅静穆、构图追求单纯平衡,背景几乎全留空白,白沙瓦博物馆藏的片岩浮雕《抵园布施》与拉合尔博物馆藏的片岩浮雕《佛教僧人》皆为此期代表作品。
下一页:雕塑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