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地区西藏佛教雕塑赏析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7-2-13 14:11:44
蒙古地区活郭汗、台育,于明末(十六世纪中叶)重新提倡西藏佛教,在草原迅速传播,至清又有了较大发展。明末消初修建了上千座藏传佛教庙宇,形成了自藏汉两种艺术手法融汇而成的新型的蒙古族形式。
辽宁省西部地区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宗教等联系极为密切,盛行藏传佛教。阜新市现存四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约800尊。重要的有阜新县大板乡普安寺摩崖造像.约600余躯佛、菩萨、宗喀巴、高僧等隐起像,最大一尊无量寿佛,高约5米,雕工质朴.冠饰别致.富有蒙古藏传佛教造像的特点。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小编了解到,在全国宗牧摩崖石雕处于低潮时期,蒙古王公贵族与僧俗大众在这片花岗岩壁上留下了我国最后一批蒙古藏传佛教造像。
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卡楞寺.均保存着一批明清藏传佛教造像。七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妃子尼泊尔公主攫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引进佛教。佛教与西藏当地的苯教经过长期斗争与相互吸收,形成喇嘛教,为佛教的一支,西藏的宗教美术,随喇嘛教的兴盛而发展。在西藏众多的寺庙里,高极为丰富的塑像,塑像的题材主要为佛、菩萨、声闻像。这些造像大都是按照4造像量度经》的规格塑造的,具有西藏佛教造像的一些特点。如观音作男身,罗叹为十六罗汉,吉祥天女面目凶恶,密宗护法、金刚、天魔等像,皆威猛狰狞,巨口獗牙,头饰钻懂,火焰四射,手持血供颅骨,足踏裸形男女。究其实义,皆为菩萨护法示现威猛二象,镇魔克敌,行"无畏印",用以驱邪向善,化导群迷,使信徒心目中产生信赖、庇护和安全之感。
这些经典从宣扬宗教的目的出发,对佛教中制作人体比例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然而藏族艺术工匠在创作过程中并未完全受其限制,而是力图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个性融入作品之中,使某些佛像具有地方特点和人间情趣。历辈高僧的塑像,多着重表现其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特征,个性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