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宝顶雕塑赏析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7-1-10 9:50:11
宋代雕塑虽然形象娇美娟好,却不缺乏力度.但菩萨衣冠上的装饰物极精巧繁复,有的略失于纤巧,反映了宋代一部分雕塑造像的通病.北山第125号像的"数珠手观音"和113号像的"水月观音",也是杰出的作品。"数珠手观音"身躯窃苑,侧身而立,面带微笑,裙带飘拂,仿佛是一位仪态就媚的少女。"水月观音"的形象恃征与"数珠手观音"相似,如出一人之手。姿态潇洒自然,身上挂满飘带、理珞,更有~种华丽的装饰效果。北山佛湾的这些造像,体现了那一时代人们对于女性的形貌、内心境界的崇高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一时代宗教艺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重个性、重恃征的发展趋势。
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了解到,宝顶位于大足城东北15公里的香山乡。南宋僧人赵智凤于淳熙六年至淳桔九年0179-1249年)的七十年间,在这里营建了规模巨大的"密宗"道场。现存的石刻造像有十几处之多,有些工程尚未最后完成。其中石刻造像最集中、最出色的是宝顶大佛湾。大佛湾形如"U"字形,全长500米,崖壁高10余米,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摩崖造像,采用窟像形式的很少。大佛湾全部造像,主要可分为30个大的组群,大小造像共约万余躯。但由于都是事先按内容统一安排,精心设计,又统一施工制作的,因此尽管题材广泛,造像名目繁多,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毫无杂乱、重复之感。这是国内其他石窟所没有的特点. 19组经变、佛传雕刻,有机衔接的作法,也是其他石窟所未见的。宣传教义本来是佛教造像的主要功能之一,但一般石窟造像仅以礼拜对象为主,经变佛传雕刻只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经变,因为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往往只能让给绘画去表现。但至迟到了晚唐,四川一带就已出现了小型经变雕刻了。宝顶大佛湾的经变雕刻则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佛湾的崖壁上携刻着露天大型经变故事,每组造像还刻有相应的经文、俑语,具有强烈的宣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