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云冈石窟第135号窟雕塑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6-8-12 8:32:45
第135号窟位于133号窟的左上方,在过去为西崖有找道悬梯可登临的最高的一个大窟,号称"天堂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平顶,门上开明窗三个。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看到,正壁平列三像,左右两壁各有一盘。盒中塑像大多尚存,且多数未经后世修补,保持北魏晚期塑像原貌。窟中央偏左,置有细砂岩雕一佛二菩萨(菩萨头部乃后世补塑)像,当系用别处岩石雕成移置此处。窟内还有一躯失却原位的北周时期泥塑佛倚坐像。像的下部有残缺,头面、身躯和两手尚基本完好。佛像头顶友警微凸,面相丰满圆润,眼眉口唇间微露欢愉之意;两手抚胸,似乎是对宇宙、人生解悟后的惬意。这样神情含蓄、内心丰富的佛像,在北朝造像中是独特、杰出的创造@它标志着社会审美时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风行一时的"秀骨清像",开始被丰膜饱满的形象所取代.神情的刻划、衣饰的塑造,都显示出雕塑艺术在北朝晚期又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隋唐雕塑艺术的一代新风。北周时期,在表积山曾有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如位于南崖上部的第4号崖阁"散花楼",又名"上七佛阁",应是麦积山石窟里规模最为宏伟的洞窟,可能就是由文学家庚信撰写《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盆铭》的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祖父析福而造的"七佛像飞崖阁距地面50余米,高16.7米,横宽30.5米,由七间列像和八大列柱构成的巨大崖阁。七像内外现存塑像75躯,情均经后世妆签重塑,已看不到原作的面貌,只有贴附于墙上的小影塑和薄肉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画飞天,有些还保留着北周的原貌。
其他被认为是北周时期作品的有第12、45、62等窟。塑像的特点是:肉警低平、面型圆润、两眼微眯、嘴角流露含蓄的笑意,性情敦厚善良,姿态动作不拘旧式,显得非常自然而平易近人。处处表现出由北朝向隋唐过渡的迹象,预示着佛教雕塑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行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