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莫高窟雕塑的造像

发布者: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6-7-16 10:19:18

莫高窟(以及与之邻近的敦煌千佛洞和安西县的榆林窟)的造像,之所以全部采用泥塑形式,是因为真高窟所在的鸣沙山,系由极其租松的玉门系砾岩所构成,便于开凿洞窟而不适宜于雕造佛像,所以便向泥塑和壁画彩绘方向发展。真高窟这一时期的泥塑佛、菩萨像,主要是作为礼拜对象,其他四壁、窟顶的装点赔衬,都是用壁画和彩绘装饰纹样来实现的,故若就其数量(三百多躯)与其他大的石窟群的石造像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若从十六国晚期至北朝末期(且不论真后的隋唐两代)塑像发展序列的完整性而论,它却是其他任何一处石窟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地处偏远,气候干燥,后来的人为破坏和自然风化都较轻,使从五世纪初至六世纪末佛教最发达时期的近180年间的一大批佛教泥塑艺术作品得以保存下来,对我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实在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小编想要告诉大家,泥塑在中国固然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但早期莫高窟的泥塑,在表现上,看来主要是沿袭洞窟石雕,摩崖造像的格式,尚未能充分掌握泥塑的性能和充分发挥泥塑的特长,许多佛、菩萨、罗汉的形象,不是作圆塑处理,而是紧紧地背贴雕壁.像是在石造像中常见的高浮雕;此外菩萨、罗叹的手与臂的处理,不论政手合十,或是拈花于胸前,还是持净瓶、捏披吊而下垂,多是紧紧地粘贴在胸前或两跨上,以致有损于姿态动作神情的舒道自然,然而,早期佛教造像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现象,待到其后末久的隋、唐时期便已被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