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拓跋宏重视佛教的传播和教义的探讨,他曾在云冈继续修筑石窟。同时他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到洛阳(493年)。洛阳自龟兹高僧鸪摩罗什在长安传道、泽经时(401-413年)起佛教已盛行,公元五世纪末到六世纪初.作为北魏的都城,乃成为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聚集了一些精通佛教的有学问的和尚,并且在海阳龙门,仿照云冈,修建了大规模的石窟。龙门石窟的修建工作,在此后五十年中一直继续。北魏的皇帝,孝文帝的冯皇后,宣武帝拓跋恪及其皇后胡氏(史书常称为胡灵太后),以及一些贵族,都是狂热的佛教信徒。他们为了死后赎罪并修来世,在这种信念下,佛寺、佛塔的建筑,佛像的雕造,在洛阳以及其他各地,都兴起了一个高潮.
cbin仲博下载手机版仲博最新版本下载公司小编了解到,宣武帝拓跋恪在恒农荆山造珉玉丈六像,并于永平三年(510年)迎置于洛水旁的报德寺。又在洛阳建立瑶光、景明、 永明诸寺。珞光寺有五层浮图,离地50丈,夺中有尼姑住的房屋500余间。景明寺.明寺都有房间千余间。景明寺曾被描写为"复殿重房,交疏对宙。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谐攫。含凤团露,流香吐醒"(《洛阳伽蓝记》)。正光年间胡灵太后造七层浮图,离地百切。永明寺是为外国和尚建立的.可居3000余人。熙平元年(516年),按照平域的旧式,在洛阳也增建了永宁寺,中有九级浮图,离地干尺,在百里以外就可以遥遥望见。上面有金锋一百二十,金铃五千四百枚,有风的夜晚,铃声在十余里地以外都可以昕见。浮图北的佛殿,形制和皇宫的正殿"太极殿"相似,中有丈八金像一尊,中长金像十尊,绣珠像三幅,织成像五幅。因而7j(宁寺为历史上罕见的巨大的佛教建筑。近年对永宁寺塔基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三百多件泥塑的小型佛、菩萨、罗汉、天王、供养人等像,堪称北魏后期的雕塑精品。